- September
- 5
- 2023
脊髓損傷不再是無法挽回的惡夢?半身癱瘓也有治療曙光!

(圖片來源:canva)
根據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統計,臺灣有脊髓損傷問題的人數近三萬人,且平均年齡僅有27歲,並非老年才需面對的疾病。最常導致脊髓損傷的原因便是車禍,其他則有高處跌落、運動損傷等,從警政署統計室109年的警政署統計通報顯示,當年的車禍肇事者以「18-29 歲」10 萬 7,032 件為最多,占總數的 29.53%,其次則是「30-39 歲」的17.12%與「40-49 歲」的 16.15%,代表年輕族群肇事率較高,便不難連結脊髓損傷與其平均年齡較低的關係。
脊髓損傷患者的困境
最常見受傷的脊髓位置在第1-2頸椎、第4-6頸椎和第11胸椎-第2腰椎,有可導致下肢或四肢癱瘓,並失去正常功能。其也有可能包含自主神經功能失調,影響患者排汗、大小便控制、性功能等,需要由他人代為照顧。
由於失去生產能力,多數患者都會面臨失業的困境,並走上漫長的復健之路。不只經濟狀況需仰賴家人或朋友支撐,龐大的醫藥費與治療時間也會造成更大的負擔,影響家庭與周遭的人際關係。
治療一途只剩復健?
花蓮慈濟醫院醫學科學中心主任邱琮朗表示,過去在臨床上,受傷超過半年的脊髓損傷患者,單靠復健得到的進展是非常有限;但當脊髓損傷如果進展到慢性期(六個月之後),傳統治療方式就只剩下復健,並無其他直接又有效的治療方式。
漫長的復健卻看不見盡頭,對於患者的身心而言無非都是一種艱鉅的考驗,這也是為何邱琮朗醫師開始投入細胞治療的原因。其透過從自體骨髓抽取的間質幹細胞進行培養,並交由花蓮慈濟醫院合作的細胞製備場進行分離、萃取與培養,確認該間質幹細胞良率佳後,再由神經外科醫師回輸到脊髓損傷處,注射在受傷的脊隨上。
邱琮朗醫師表示,注射間質幹細胞不只著重在細胞本身的再生,而是一同修復神經組織,讓已經失去功能的神經再生,進而促進整段脊隨的再生,讓患者的身體從「無基本功能」變成「有功能」,不僅可以自我照顧,還能重新建立自信心,逐漸回歸正常生活。
細胞治療找回病友下半身知覺,重新站起來
邱琮朗醫師表示,其有位臨床案例便是年輕的病友,因為車禍而導致下半身癱瘓,既無法施力也沒辦法行走,有足足六年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下床。
在進行幹細胞治療後半年,原先胸腹部以下完全無力的患者開始能使用下半身出力,在經歷更多努力不懈的復健後,終於可以依靠輔具行走,成為一豈令人振奮的脊髓細胞治療案例。
訪問影片:輪生逆轉勝
細胞治療為脊髓損傷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,當復健長路不再毫無盡頭,對於患者的身心也是一種幫助。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臨床實踐,或許能有更多脊髓損傷患者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,讓年輕的生命再度獲得光彩。
花蓮慈濟醫院醫學科學中心主任/邱琮朗醫師
【超預防醫學.細胞治療諮詢平台】
全新平台熱騰騰上線,給你不同的線上諮詢體驗
•本文所刊檔案照片皆為經當事人同意使用,非當事人同意之檔案照片皆有完善保護程序•
